- A+
从春秋战国合纵连横,到秦始皇横扫六合;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汉武帝开疆拓土;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到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从铁木真的统一蒙古,到朱元璋的八股取士;从清兵入关到武昌起义……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此,史书是不可不读的。
读史让我们懂得了: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
读史让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读史让我们明白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淮阴侯韩信的胯下之辱,汉使苏武的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的确,历代从政者无不善于读史并用于治国理政。唐太宗善于读史、用史,唐朝社会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贞观之治”,流传下了警示后人的古训:“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明朝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满腹经纶,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熟读中国历史,重视做读书笔记,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名声显赫,成为著名的政治家……
读史要有“学问”,不能读死书。若没有宏大的气魄,没有沧桑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知识,即使对史书倒背如流,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我们读史必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要同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
当然,要真正读懂历史,又谈何容易?正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只有将历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方可称得上懂史。而人一旦到了这个境界,恐怕就可以“创造历史”了。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最懂史又能“创造历史”的典型代表。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圈点批注最多的是《二十四史》。他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传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评价。他不囿于前人已有的结论,而注意在大量史料中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独到的精辟见解。他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因此,他阅读史书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昨天,把握中国的今天,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读点历史,能给我们莫大的智慧,有了历史的熏陶,我们就不会因一时一地的微小得失而烦恼。
读点历史,能提高我们的整体素养,可以培养出一种观察社会的眼光。
读点历史,能不断升华我们的思想境界,开阔视野,锤炼操守,净化杂念,磨砺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能从中学习和吸取到宝贵的思想财富;能从中获得精神鼓舞,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能从中选择出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读点历史,才可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读史之益,大焉!(高密市康成中学 范培玲)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