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区的民俗风情

  • 坊子区的民俗风情已关闭评论
  • 1,264
  • A+
所属分类:我爱坊子

【生产习俗】境内居民自古以来以农桑为本,有精耕细作,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有农谚说:“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在家刨土块。”旧时男耕女织,男人种田,妇女理家。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劳动力,广大妇女逐步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一支主力军,“半边天”走上了务工、务农、从商之路。

建国前,农民大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天种,夏天管,秋天收,冬天贮。春节过后,掘粪,收拾农具,做春耕准备。开冻先耙地,后耕翻、拉粪、捣粪,春季生产从此开始,直到播种完毕。夏季主要是中耕除草,防旱排涝,拿虫子,搞好田间管理,立秋后挂锄歇息。收割时节为麦收最忙,秋收时间最长,农谚说:“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还说:“忙不忙,先打场。”收割季节,人们抢收抢种,一般是早出晚归,一天两时在坡里吃饭。入冬后,是一年的农闲季节。境内人们在地里干活有“早一,上下二”的习惯,即一天干五绊活,早上一绊,上午、下午各两绊,中间休息一次。人们干活从不懒作,干活的休息时间一般为“一袋烟”功夫(约15分钟左右),休息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易被别人讥为懒;歇少了又有人说“细作”。麦收一般用镰刀割,少数用手拔。运庄稼用木轮车推、扁担挑或驴驼。下地干活时,多有地头一袋烟的习惯。

建国后农业合作化时期,仍是地头一袋烟,一天干活五大绊。人民公社化后,由生产队长和作业小组长掌握休息时间,活松时多歇,活紧时少歇。80年代,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干活除掉了地头一袋烟的老习惯,农活抓得较紧,农忙时节大都是早出工,晚收工,中午歇晌。农闲季节兴修水利,搞多种经营。

旧社会是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群众说是“神长”,打粮食多了叫“神收”;遇到天旱不雨,群众就进行“祈雨”,久雨不停,就进行“谢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不断进行水利建设和整地改土,自然面貌大大改变,加之推行科学种田,“祈雨”、“谢雨”之习已除。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力多数务工经商,搞多种经营生产,走亦工亦农亦商的路子,农、工、商大发展。

【眉村风筝】扎制技艺自明代传入,工艺精湛,自明末清初以来,民间艺人就把制作年画的工艺与风筝的扎制、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设计、选材、下料、轧制、裱糊、绘画直至最后放飞多达十几道的工艺全手工制作,逐渐形成了明显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它以造型合理、对比强烈、色彩艳丽、概括简练、放飞平稳且富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而自成一家,为我国风筝四大流派之一,与京、津、南通风筝齐名。目前,眉村有风筝专业轧制户二百多家,其他附属加工生产农户300余家,总生产量占整个潍坊风筝市场的百分之七十五,产品主要是销往浙江义乌、南京、河南等全国各地的大型批发市场。

【马司茂腔】坊子区坊城街道马司村,现今仍传唱着一种地方戏曲——马司茂腔,它吸取了青岛、高密等茂腔演唱的精华,经过千锤百炼,自成一派,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马司茂腔充满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唱词引用方言土语,通俗易懂,题材多反映民间生活和习俗,扮相滑稽可爱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演出的传统节目有《卖宝童》、《小姑贤》、《借年》、《王定宝借年》、《罗衫纪》等二十余种。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weinxin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