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家谱

  • 初识家谱已关闭评论
  • 3,325
  • A+
所属分类:小荷尖尖

今年过年回老家上完坟后,爸爸从老家带回来两本破旧的线装书,一连几天老是捧着看。

“爸,你看的什么书啊?”我凑过去好奇地问。

爸爸不作声地合上书,淡黄色的书封就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张氏族谱》?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这个地方咱们张姓的一个族谱啊。”爸爸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哦,是这样啊。”

我顺手拿起了下册,草草翻过几页,一列列的名字在我眼前跳跃,可都不认识,而且被些竖线横线的串联着。

“看不懂!那为什么要编这本族谱,这么多人都不认识。现在不都有户籍了吗?”

“看这儿。”爸爸小心地翻开族谱,手指着编写说明。

“在联宗厚族的同时,遵循有利于发展安定团结之形势,有利于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方针。”

“在我们这个区域姓张的大都是一个老祖宗,过去,编写这族谱就是要当遇到困难、灾难时家族中的人来一起应对。那时候每个人都要为家族兴旺而尽到自己的责任!”爸爸顿了顿接着说,“你拿去看看,虽然说现在不太讲究家族关系了,但是了解一下也很有必要,这是一部小历史啊!你可以从这里面看出很多东西呢!”说着,他把族谱交给我。

以前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听完爸爸的话后,我思忖着,我所要肩负的更多的责任。沉默着……

我翻开族谱,岁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迹让我觉得很舒服,可每个用石墨印下的字展示着那巨大的血脉的力量,告诉后世子孙“我张氏大明迁民以来,世远年延”的悠长历史,心底里突然生发出对祖先的敬仰,不啻泉源。

翻看到目录时,里面的序言中有十三篇不同年间的族谱的序文:张氏族谱续、壬辰族谱序、甲辰族谱序、戌子续修族谱序……众多的重修族谱序出现于一个并不复杂的族谱中,自大明以来,600多年的时光,张氏的血液依旧如昨日灼热地流淌着,时间并没有冲淡人们对于宗族的责任感,都在续修族谱的旅途中缓慢前行过,为的还是那份家族姓氏与血脉赋予的重大责任。

眼前这个族谱,跨越了历史,来到了我面前。

慢慢向后看着,一篇名为《铁灶门张氏颂》跃然于纸上。“粤我张氏,源远流长。黄帝工正,赐姓为张。巨族逾亿,举世无双……先祖天佑,迁自枣强……奠居青社,府城西厢,龙山之麓,渑水之旁……”我情不自禁的大声诵读着,望向窗外的南阳河,被冰冻的河面在夕阳下有些晶莹,柔美的红色,又把我带回到了当年的情景——一群人告别故土,从山西枣强(现在属河北)一路颠沛流离。一个叫张天佑的青年辗转奔波中牢牢记住离别前长辈告诉他的一句话:“在茅草高过一丈二尺的地方居住下来。”一棵古树映入了他的眼帘,树洞里一丛茂盛的茅草在风中摇曳着,树高草高,确实可以过丈二了!没有人知道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态,他已经苦苦找寻了很多天,现在他可以完成长辈的嘱托了!

从此,像蒲公英的种子经过历史风云的传播,在青州一个叫张家崖的山区,家族的先祖就落下来。其间,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活的逼迫,又不断地从这里外迁,以至于扩展到周围四个县市区的七十多个村落,当然过去经商做官而在外地落户的,现在在外地工作、出国留学移民的,也是不少。六百年的繁衍,现在已经是一万多人口,真可以说人丁兴旺,遍布海内外了。

在一串串的名字和纵横连接的线条之间,我仿佛看到历史风云的变幻中,一个家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的历史画卷。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大马哈鱼洄游,曾经读过落叶归根、狐死首丘的话,捧着族谱,墨迹的香味传达到了我每一处细微的神经。这就是血脉的奥秘吧。

家与族,族与国,竟然是这样密不可分的关系!

姓氏与宗族原来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谁人的后代,亦不代表血统的贵贱,重要的是真正领悟了那份无形却又沉甸甸的责任。也明白了祖辈父辈一丝不苟工作的原因。

又一次想起过年上坟的情景来。几家人纷纷从外地赶回,大爷点燃烧纸,哥哥点着一支鞭炮,在火焰与鞭炮声中每个人都沉默着,肃立着,在这燎人的火焰旁,亲情和责任在每个人的心里涌动着。

以前的我,只知道我为什么随父姓的客观原因而忽视了姓氏存在的意义,这本族谱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却从没真正体味过的东西,那就是——责任。

老辈们常说,我们是家族的希望。老师常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我忽然觉出这话的分量来,而我知道,唯有负重前行,才会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感谢族谱,它让我猛然长大了不少,感悟了许多。

张曦文,“富源动力杯”一等奖获得者,全国“语文报杯”特等奖获得者。《我以我眼看世界》发表于2009年6月《坊华》创刊号,并刊于省级报刊《现代教育报》,《初识家谱》发表于本期《坊华》及2010年7月《坊茨文艺》夏季号。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weinxin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