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厌学

  • 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厌学已关闭评论
  • 592
  • A+
所属分类:亲子共成长

孩子回家做作业关门?

课堂上学生们睡成一片?

向父母控诉自己不愿意学习?

甚至因为父母要求太严而留下“遗书”而离家出走?

这些问题,很多家长、老师不明白。那今天就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来和我们说说,今天中国的孩子们为何会如此厌学

高钢教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学》,触动了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引起不小的反响。相信这篇文章也能让您有所思考!

美国教育学界提出一个概念,他们认为,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提前兴奋”那会对以后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最直接导致的可能就是他们厌学情绪的产生。

一、 中国的课堂不够自主、不够轻松、不够快乐

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

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女儿喜欢英语,而妈妈觉得要各科均衡发展,母女关系十分紧张。

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通过谈话得知,小姑娘不经把那段话背了下来,更是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

这段话是: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

这个小姑娘无法想象,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

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们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二、 学校太过专制,学生们远离了课堂外那个精彩的的世界

我们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

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小侄子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就是一个集中营: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他所有的书都不让看。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比起非洲孩子他已经幸福多了。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

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三、教育过程有缺陷,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

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值得商榷。如今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是由课程体系管制的。先不说这些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实用性、启迪性、合理性如何,就看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是教科书为核心主线,考试为终极目标。学生相关阅读范围有限,讨论的机会也十分有限。

我看到,我们大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数量,比美国的大学生要多。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实际上触及的知识范围、掌握的知识总量和美国的大学生相比有重大差距。

美国大学是主张教师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的。但是,他们控制教学质量的标准一是保证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阅读范围和数量,二是作业环节严格要求。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基本是阅读一本教材,完全是中学的学习模式。我曾经在我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上向学生们介绍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多部教材,让学生们阅读之后再选择购买。我一是觉得必须开拓学生的视野,二是怕让学生有任何负担。

2003年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之后,我发现我们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我看过我们学校对学生状况进行的调查,“挂科”已经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老师布置的难度高的作业公开表示不满,对老师要求阅读的文献敷衍了事,几乎很少有学生有完整的课程之外的学习计划。

课堂上无论是上午的课还是下午的课,总是有一些学生无精打采,甚至埋头睡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怠惰,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但是,大学生在刚刚赢得可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机遇之际,却普遍呈现出无精打采,行动怠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

我发现,恰恰是那些似乎社会排位较高的文科院校的学生,这种特征表现得更突出。我不能不想到这些孩子都是在中学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中学(甚至是以小学的奋斗为基础)近乎残酷的学习竞争、同类拼杀中脱颖而出,进入所谓的好大学。此时,他们会觉得人生中最难达及的目标已经实现。在经历初中和高中至少6年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普遍疲惫不堪,甚至身心损伤。

别说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过前瞻、思考和设计,就是有这种设计,孩子们也未必能够聚集起向更高目标前进的身心能量。

我在我的课堂上做过统计,同样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程,我们的学生的阅读数量,要比美国的学生少五倍以上。如果按照一个学生大学期间要学习50~60门课程计算,我们的学生要少阅读多少东西?

没有想到,那一年学生对我的课程评价中,一个学生提出意见:老师不指定教材。学校教务处按照严格的工作规范,让我给学生书面回答。我真是纳闷:我们的孩子们真是当得到自由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呼吸吗?

我特别吃惊的是,当真有老师布置大量的阅读时,学生们会抱怨,当老师试图组织讨论时,学生们会沉默。如果老师要求严格,就可能导致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调查中得分降低。这样一来,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渐渐达成一种相互“宽容”的默契。

问题的产生永远是复杂原因的集成。但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设计缺陷、管理缺陷、运行缺陷,难道不值得我们正视和反思吗?

来源:《遭遇美国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转载自:东成西就教育文化交流(文章略有删改)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weinxin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