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本文原载于2013年1月1日《山东教育报》5版,记者:宋洪昌 房东玲)
“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到“关注后四排的学生”,从“坐到学生们中间去”到“叫得出每一个人的名字”,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教育的细腻感受,使得学校的办学少了一份不该有的粗糙,多了一份应有的精致。
韩忠玉:从“小”做起
韩忠玉语录
□“相逢就是缘分,更不用说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学习了。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生命的贵人,学生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如果没有老师,我便无法开展工作;如果没有学生,我甚至可能没有饭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呢?”
□“我的心态平静,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我总是撒播快乐,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我肯轻声细语,因为这是我专业的服务;我常关心别人,因为我懂得照顾自己;我很乐意助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总是原谅别人,因为没有人不会犯错。”
□“学生如果在数学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他就会爱上他的英语老师。如果他在英语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的感觉,他会喜欢上语文老师……如果学生在整所学校里都找不到赏识,他就会选择逃学。”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潍坊第四中学的运动场上,全校运动会项目之一——高一女子组3000米预决赛正在进行。当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前几名同学角逐的时候,校长韩忠玉却“意外”地出现在跑道上。他陪着落到最后面的一名同学跑起来。“加油,能坚持的话,冲上去就是胜利!”“再努力一把,胜利就在前面!”韩忠玉一边跑一边微笑着为这名学生鼓劲,只见这位原本有些泄劲的同学脚步重新变得有力起来。当这名学生与韩忠玉一同冲过终点的时候,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潍坊四中,韩忠玉经常会在不经意的场合,用不经意的举动,带给师生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其实,这种不经意来自于韩忠玉的用心——用心办学校,用心干教育事业。他经营学校用“心”,对待师生用“情”。他注重教育的细节,并且因为关注细节,有了他人没有的发现,有了他人没有的感悟。他关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特别是用人性的温情和慈悲情怀去关照教师、学生。对他而言,人文关怀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释放和表达。
于是,他所在的潍坊四中也就有了管理的精细,更有了教育的精致。
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走近学生,才有可能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找到教育学生的方法,发现教育的规律。”——韩忠玉
为了更好地落实“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办学理念,学校推行“导师制”:教师与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对子,建立密切的关系,使教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更细致地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与帮助学生。
方案一经公布,学生们便纷纷开始选择自己的导师。
刘路,高三年级的一名男生,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曾经一度让老师“头痛”而束手无策,一向爱搞恶做剧的他,这次抱着一种近乎开玩笑的无所谓的态度,在自己的《导师选择意向表》中填写了“韩忠玉”。他觉得,韩校长一定不可能收下他这个“徒弟”。“管着全校这么多人的一位大校长,怎么会关注我这个本就不优秀又有些叛逆的学生?”他甚至跟同学打赌,说一定会没人理睬他的申请。
事情的发展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班主任通知他,说韩校长约他谈话。当时他有点目瞪口呆。他想:韩校长那么忙,怎么可能真做自己的导师?就算是韩校长真想给学生做导师,也轮不上自己这样的“调皮鬼”。他在心里嘀咕:这次一定是去挨批的,因为此前自己说了太多不该说的话。
他战战兢兢地走进韩校长的办公室,没想到迎接他的韩校长脸上挂满温和的笑容,一点也没有校长的架子。韩忠玉请他坐在沙发上,还递给他一杯水。而此时的他愣愣的,硬是不知道说什么。韩忠玉和他面对面坐下来,先是感谢他对校长的信任,选了校长做导师,接下来就跟他聊起了家常。慢慢地,他感到自己渐渐融入了与韩校长的谈话中。他发现,韩校长是如此和蔼可亲,就像自己的长辈,而且没有父亲那样的威严,更没有领导给人的紧张感。“原来,韩校长真想当我的导师啊!”
后来,在每次考试前后或者合适的时间,韩忠玉都会找他谈心。当韩校长巡视到他所在的教室的时候,也会过去问问他,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而他也渐渐地习惯了韩忠玉的亲切,不再觉得韩校长有什么特别之处。最让他忘不了的或者深深打动他的,是韩忠玉与他谈话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他发现,每次韩校长跟他谈话的时候,总是先悄悄地把自己的手机调到静音。在韩校长和他谈话的过程中,手机是放在一边的。这么多次谈话,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来电而终止过谈话,他也从来没见韩校长在与他谈话的过程中接打过一次电话。一位高中学校的校长,可谓日理万机,每天都会有纷繁复杂的事情要处理,可是韩忠玉却如此重视他。他分明感觉到,每次他和韩校长在一起的时候,在韩校长眼里,他就是最重要的。“一位校长,竟对我如此上心!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再不认真学习,再无事生非,我对得起谁呢?”他内心那些沉睡的东西开始苏醒,他开始努力了,想拿出最好的水平给韩校长看看。他说,他要对得起韩校长。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韩忠玉帮他分析自身特点,给他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建议他学习空中乘务专业。在韩忠玉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如今,他已经是中国民航大学的学生了。在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说:“最感激的人当属让我永远感恩、敬佩的韩校长。”
不止是刘路,在潍坊四中,还有一个个孩子,他们一度并不是最优秀的,却“近水楼台先得月”,受到了韩忠玉的激励与关心,一步步地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每年春节期间,韩忠玉都会把上初三和高三的本校教师的子女叫到办公室,分别和他们聊学习、聊梦想,送上激励孩子的书和压岁钱,叮嘱他们好好学习。他亲笔题词签名的一本本书,写满祝福的一张张贺卡,一次次如父亲般的爱抚、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话语,让这些孩子激动不已。
用“心”发现教育的秘密
“用心做教育,才会发现教育的秘密。用真心对待学生,学生才会向你打开心灵的大门。” ——韩忠玉
“彭凤博,请你到学校大门口照相,快点,就等着你了。”同学急匆匆地跑来通知她,这让彭凤博心头生出一阵惊喜。就在10分钟前,班主任来班里宣读与韩忠玉校长合影的学生名单,她没听到自己的名字,这使她有些失落。学年结束,她在班里综合测评列第十名,按说应该有与校长合影的资格和机会。原来,班主任在宣读名单的时候不小心跳过了她的名字,直到合影时才发现不见了她。
自韩忠玉任校长以来,每一学年结束的时候,他都要与班级综合测评前20名的学生合影。综合测评包含学习成绩与平时表现等诸多方面。合影由学生留存一份,学校光荣榜里张贴一份。“每次回家,我都要拿出与韩校长的合影看看,每次都能给我上进的动力!”高二学生涂佳昕说,“同学们都很羡慕我。与韩校长合影,已经成为我们的向往。因为一年一次,太难得了,所以每个人都想争取到这次机会!”
韩忠玉喜欢走近学生,走到学生们中间去。通过与学生在一起交流,他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且能够发现接近学生、教育学生的好方法。
高二(4)班的于鑫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校长,是在学校的餐厅里。
那还是在高一的时候,她刚入学。一天,在餐厅里就餐的人群中,她看到校长也在学生们中间。韩忠玉一个人买了好几份菜,正招呼同学们去吃呢!开始时,她犹豫着,有点不好意思。后来见越来越多的同学围坐在韩校长身旁,她才端着菜走过来。韩忠玉一边吃饭,一边与同学们聊天:“读高几了?对班级印象怎么样?对餐厅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拉家常话似的聚餐,让她跟韩校长没有了距离。她说:“韩校长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质朴而让人倍感温暖。”
其实,她也许不知道,韩忠玉在同他们一起吃饭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包括与他们在一起的快乐。
在校园里,韩忠玉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学生们中间。看到学生们在运动场上打篮球,他有时候会忍不住“凑”上去,与学生们一起争抢起来。走在校园里,他会亲切地与同学们打招呼。当他同某个同学打招呼并且熟练地喊出这个学生的名字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到有些意外,更感到校长的亲切和自己被关注的满足和快乐。
他说,教育学生就要走近学生,而教育学生的秘密往往就是在这种彼此的走近之中发现的。
细节虽小,但教育“能量”不小
“要懂得赞美学生,要毫不吝啬的赞美学生。‘良言一句三冬暖’,只有感受到温暖的人才会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韩忠玉
“吴超同学刚才发言很棒,既有淑女风范,又有领袖气质,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开学典礼上,学生代表发言刚一结束,韩忠玉就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夸奖。
面对学生,韩忠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给学生带来慰勉与自信的机会,并且在肯定和勉励学生的时候做得恰到好处、贴切自然。“你行,你能行,你一定能行!”“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这是韩忠玉用来激励学生的名言。
从原来他任校长的安丘四中到现在的潍坊四中,这些年来,韩忠玉一直在实施他的“信心教育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努力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一个信心的支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从激活学生潜质中的天才因子出发,让学生在赞赏、激励与信任中找到自信,增强自尊,获得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他不仅身体力行,用心去关注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更要求和引领教师们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和细节中发现教育学生的契机。
于是,慢慢地,全校教师不但认同了他的这一教育理念,并且有了一种自觉的教育行为。
一名后进生,字写得非常漂亮,每次都代表班级在学校组织的黑板报评比中拔得头筹。班主任为此当众表扬他:“王鸿飞同学就是个书法家,就凭这字儿,高考一定能得高分。”不断的表扬让这个学生的成绩由班里的倒数第几名上升到中游水平。
一名女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我上课时总是走神,这应该是我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我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的时候,老师及时提问我,关心我,安慰我,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恢复了以往的‘战斗力’。”
赢得了学生就赢得了教育
“只有从善出发,从爱出发,就能赢得学生,只要赢得了学生,教育离成功也就不远了。”——韩忠玉
“莎莎,你快去楼下,有人去看你!”2011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当时在清华大学美院参加短期培训学习的高三(26)班的学生孙莎莎突然接到潍坊四中同学的电话。她似信非信,因为他在这里没有亲人,他也不曾和朋友说过自己来这儿学习。会是谁呢?她半信半疑地走到楼下,却惊讶地发现提着水果的韩忠玉正在寒风中等着自己。她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校长竟然来看她!
原来,韩忠玉到北京开会,听说本校学生孙莎莎正在这里学习,就利用休息时间过来看她。临走时,他硬是给孙莎莎留下了几百元钱,叮嘱她一个人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而今,孙莎莎已经通过努力考取了河北工业大学。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忘不了韩校长在那个寒冷的夜晚看望她的情景。
教育就是一种关爱。在韩忠玉的心中,每一名学生都值得他关爱,值得每一位老师关爱,而这种关爱就是从留意那些细小的事情做起。
高二一名学生遇到了难处。先是他的父亲遭遇车祸,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后来他又由于自己先天性心脏病不得不接受手术。就在他和家人一筹莫展之时,得知消息的韩忠玉率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韩忠玉的感召下,全校师生纷纷慷慨解囊,为这名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他很快完成了手术后期治疗,回到了自己挚爱的书桌前。
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潍坊四中,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从韩忠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行动中感受到了亲切和温暖。而这种亲切和温暖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传递着一种美好,还有韩忠玉所期望的那些东西,那些教育应该承载的东西。
赏识赢得的回报
“渴望赏识是人性的特点,而一个缺少赏识意识的人是一个审美不健全的人,也是一个工作有缺陷的人。——韩忠玉
三八妇女节那天,全校300多位女老师坐在会场里,静等韩忠玉的到来。她们兴奋地议论着:“今年的妇女节,学校会送给我们什么礼物呢?”
当韩忠玉走进会场时,老师们发现,笑嘻嘻的他双手搬着一台笔记本电脑。
他坐下来,打开电脑,投影屏幕上接着就出现了一大朵漂亮梅花。 “梅花代表着坚毅。这是你们女人的一种优秀品质!”韩忠玉微笑着看着大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阐释着女性身上那些优良的品质。第二朵,第三朵……一朵朵花相继在屏幕上绽放,自信、端庄、淑女、坚强、美丽等优点或品质也被韩忠玉演绎得淋漓尽致。从第一朵到第九十九朵,每一朵花都带给教师们一份惊喜;而韩忠玉所提炼出来的浓缩女性品质的99个不同的词汇,把在场的教师们夸晕了……
这个节日,全校的女教师们过得特别幸福。
“在四中,我们心里总有一种温暖的东西。”一位教师感慨地说。
教师节聚会,韩忠玉会送给每一位老师真挚的祝福;教职工过生日,他也会送上祝福的话语和生日蛋糕。更让教师们感动的是,全校有600多位教师,其中包括刚刚来到这里的新任老师,韩忠玉都能熟练地叫出名字。就像他要求老师能够喊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一样,他要求学校的每一位领导干部也要叫得上每一位老师的名字。虽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但是从这个细节里,教师分明感受到了一种被关注和被重视,这种被关注和被重视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一股暖流。
王瑞玲是一位年近50岁的普通老师,因为文章写得好,经常受到韩忠玉表扬。这让她心里美滋滋的。来自校长的欣赏使她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从未有过的工作热情和激情让她自己也感觉与过去不一样。教师郝奉军也如她一样,因为韩忠玉的欣赏,他做起了自己热爱的网站管理员一职。摄影、写通讯稿、建网站,他乐此不疲。有一位老师戏称他“真的焕发了第二春”。
“每天,我们都很累、很忙,但是总能找到一种满足感,都觉得很充实、很快乐。”老师从韩忠玉的欣赏和关注里,找到了一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力量。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教育工作也不能眼高手低。从小处入手,做好小事,做好细节,这应该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功。” ——韩忠玉
“精心耕耘的田地一定会有丰盈的收获,努力浇灌的心田终究会发出令人震撼的光辉!”——寄语田震辉。高一(21)班的历建云老师以“挖掘学生姓名内涵,增强学生信心”为小课题,对班级每一名学生的名字进行了解析,并给每个名字以教师寄语。一时间,学生相互欣赏,相互鼓励。这不仅融洽了师生、生生关系,而且对文字的品读也让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增。
2010年春天,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韩忠玉发现,老师害怕搞研究,认为研究很高深,难以入手,不是一般老师能做的事情。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引导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如何使研究切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
从“小”字入手,从身边的问题入手,韩忠玉主导的“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们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
在韩忠玉的“鼓动”下,第一批,全校教师就申报了190个小课题。接下来,学校课题组对教师的选题先进行了审查,看适合不适合研究,有没有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对不适合的选题,建议老师修改;对一些太大的课题,建议从小处入手,分步实施;对确定的小课题,科研小组跟踪指导,帮助实验教师开展研究,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重视研究过程的实效。同时,编写《小课题研究指导手册》,对教师进行辅导、帮助。老师们的研究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为课题的深化发展而学习、借鉴、吸收,不断地请教同事,经常外出学习。让小课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研究了,愿意参与研究了,他们逐渐尝到了研究的乐趣。李金波老师的课题“课前5分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虽已获奖,但至今仍在继续研究。课前5分钟让他与学生演绎得异彩纷呈。徐伟强、赵海波老师主动利用暑假时间,怀着满腔热情追踪研究了去年考进浙江大学的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成长过程,制成了精美的专题片《如意姐妹成长录》,为家长、老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第一手素材。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