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游记

  • 江西游记已关闭评论
  • 1,793
  • A+
所属分类:窗外彩虹

2009年8月19日到23日,我与家人到江西游玩,让我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到江南腹地领略江南风光,当然也第一次领略了江南的酷热。

19日下午4点从潍坊火车站坐上了去往江西的特快,第二天上午8点到了江西婺源。此次行程是婺源的三个古村落和鹰潭的龙虎山景区。十六个小时的火车让我对这次旅行迫不及待也让我倍感无奈。我想,要想实现心中的梦想身心总是要劳累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导游说,婺源气温在三十八度左右,听着不是特别高,但是真的到了婺源,实际情况远不止如此。头上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空气跟凝固了似的,就像蒸桑拿,这对于北方人来说,真的是一种煎熬。在这里,我们游览了江湾村、晓起村、李坑村三个古老村落。

千年古村江湾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婺源县城东28公里处,嵌于锦峰环抱、清溪碧水之间,被誉为“天下第一村”。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徽派建筑,更有优美秀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江泽民的祖籍之地,2001年5月30日,江泽民曾回来寻根问祖,更是给江湾村带来了莫大荣耀。位于村头的石门牌楼像是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古老的戏台仿佛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高高的马头墙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在风丝不透的高大石木建筑间,品尝一下江南雪梨,似乎会给游客带来丝丝凉意。

导游说,天气太热难为大家了,下面带大家去一个凉爽之地。我们反问,婺源到处都是这么热你能带我们到哪里,难道是世外桃源?导游笑而不答。大约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晓起村。宽大的牌楼,诗一样的名字进入了视野,晓起村到了。导游介绍说,别看村子不大,文化底蕴异常丰厚。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还有“江氏宗祠”,“高中(进士)捷报”的字样依稀可辨,很容易让人想起古村当年的荣耀与繁华。导游说,这里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的故里。进得村来,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尤其“进士第”“大夫第”等官宅更是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宽阔,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台阶和门楼精美的雕砖图案,更是显示着主人尊贵的身份。村子里的小巷均由青石铺砌,回环曲折如同棋局,更像是人生之路。村内古树遍布,遮荫蔽日既能驱走蚊虫又给人带来凉爽。尤其是村头的千年古樟,犹如神灵一样,不仅遮风避雨,还能庇荫子孙,享受人间香火理所当然。晓起村落美丽的山光水色令人神往,有诗为证:“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最精美精致的是李坑村。主要景点是小桥流水人家。坑者,小溪也;李者,姓氏也。所谓李坑,就是这个村庄里的人姓李,还有一条美丽的小溪从村子中流过。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明清古建筑遍布村里、民居宅院沿苍漳山依山而立,粉墙黛瓦,雕楼画栋,亭台楼阁,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该村四面环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极有特色。村外两条山溪在村中汇合为一条小河,溪河两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面是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桥和木桥。河水清澈见底,河边是用石板铺就洗菜、洗衣的溪埠。村内的小姑娘对游人见得多了,毫不介意,端着脸盆站在青石板上槌衣洗发,映着斜阳,衬着古朴的房屋,好似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令我长时间的驻足观赏。山光水色与古民居溶为一体,相得益彰。

村内有两棵古树:一为桂花树,年代久远,树形庞大。胸径粗达1米,高11米,冠幅半径达7米,至今每逢秋月,桂花开放,有香飘十里之说;另一为紫薇树,生长在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后院内,树龄五百余年。看似衰老不堪,树干、树枝几乎枯萎,只靠树皮吸收养分,但至今仍旧开花,且花期长达九十天。有诗赞叹:“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三月久”。

婺源行程结束,我们又来到了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距鹰潭市区20公里。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名之由来有两种说法。一为《龙虎山志》记载:“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二为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记载:“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因形而得名。

龙虎山景区属于丹霞地貌,整个园区呈现一幅碧水丹山的天然画卷,让当年来此的徐霞客恋恋不舍。他在游记中感叹:“时朔风舞泉,游洋乘空声色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低徘徊不能去”。同时,由于分布着奇特的火山岩地貌及典型地层剖面,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旅游观赏价值。

明净秀美的泸溪河从山中流过,如一条玉带由南向北把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等旅游景点串连在一线上,从上清古镇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的20里山水景色宛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龙虎山是最亮的一颗明珠。游览龙虎山,需要坐竹筏走水路,导游再三嘱咐要注意安全不要落入水中。我们戏称落水不是更凉爽吗?导游介绍说,水底暗流众多,河床深浅不一,连当地老乡都不敢轻易涉水。看我们将信将疑的神态,撑筏的老者连声说“是是是”,这就不由得不信了。导游还告诉我们此行必须带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太阳伞,再是饮用水,这又让我对太阳有了一份敬畏。

随着竹排的前行,右手边出现了一座山——仙水岩。这就是古越人的葬棺之处。仙水岩诸峰峭拔陡险,岩壁光滑平展,岩脚下便是泸溪河。临水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岩洞,里面有一百多座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至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罗棋布,从泸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隐约望见洞口,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悬棺”因此得名。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水面或者空谷,都有数十米甚至一百多米,而且上下左右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2000多年前,古人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洞穴里呢?这令我们也令世人费解,直到现在,还悬赏30万寻找能够破解悬棺如何放上去的智慧之士。在此途中我们发现,悬棺都是在西面的山洞里。为什么?导游说,放在西面的山洞里,能最早看见太阳的升起,或许是对太阳神的崇拜,也许棺材放在这边有利于通风,尸身不易腐烂,但到底是何原因,很难有人说清2000多年前的古越人是怎么想的。导游说,我们继续前行,等会儿回来后我们看“升棺表演”,这令我们既期待又兴奋。

随着我们继续南行,导游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解着。到了一座山峰前,导游介绍说这座山峰叫“马屁峰”。我们都疑惑不解,好好的一座山峰怎会有如此粗俗的名字。导游让我们顺着她的指引看去,问山上的草长得像一个什么字,有眼快心也快的说,像一个“江”字。导游说很对,但在几十年前,是像一个“毛”字,“马屁峰”的雅名由此而来,我们恍然大悟。再向前行,我们又看到了酷似鲁迅的“文豪峰”、从不同角度看既像猴脸又像老太太脸的“变脸峰”等。这令我们感叹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我们佩服人们的想象力。一路上,我们不住地左看右看,就怕落下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更神奇的是,在河边有一个小村子,由于樟树众多,没有蚊虫,成为名副其实的“无蚊村”。从起漂点到龙虎山大约20里的水路,这20里路犹如画屏,有竹筏相伴,有清泉入耳,有柔风轻拂。看远山近水,卧筏而思,似乎自己已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竟然不觉得酷热难耐了。

不知不觉,我们下了竹筏,到了龙虎山的脚下了。上山还需要走大约四十分钟的山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我选择了逃避,来到了龙虎山却没有上去,不免遗憾,等我看到山下有一条新修的公路,仔细一看路标,竟然是206国道!

我们从龙虎山原路返回,等看“升棺表演”。重回仙水岩,回至飞云阁,这里早已游客云集,或乘舟、或驾车、或徒步,整个河套及崖壁左右布满了车辆、船只、人群。目的均是一览升棺之绝技,观瞻历史遗风和民族雅俗。

飞云阁的悬崖峭壁前,有几根粗绳直通百米高的山顶,阁前水面上停放着一条小船,船上放着一副圆圆的棺木,随着一串鞭炮和唢呐的响声,从山顶顺绳索急速下来一人,并做着各种杂技的动作,一会儿像春燕展翅,一会儿像攀猿倒挂。矫健敏捷的身形,无不让人惊心动魄,惊呼赞叹。他首先进入洞穴,尔后再下一人,如第一人炮制,在连续完成惊险动作之后,下到小船。准备就绪,鞭炮响后,和着乐声,棺木被徐徐拉起,直至洞穴平行,被洞中之人平拉入洞,棺木就位,整个升棺过程完成。

导游介绍,表演者是当地的两兄弟,平日靠采药为生。

升棺表演是龙虎山旅游景区人为的最精彩的一幕。在这里形式上是展示的二千多年前古越族人留下的谜底,实则确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看点经济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却使我们直面了中国历代官场文化的真谛。

据导游介绍,“升棺表演”经历了三次演变:最初是“悬棺表演”,后更名为“吊棺表演”,再升华为“升棺表演”。只有“升官”才是多数人崇尚的趋向。这一字之差,绝非文字概念的曲同,本质上是在不经意中演绎出中国人在根本上对中国历朝历代主导社会潮流的吏官制度的崇拜和向往。

五天的行程很快结束,我不得不踏上了归途。留恋不舍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赞美,也有对古老民族古朴民风的理解与尊重。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weinxin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