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读懂”没必要

  • “全读懂”没必要已关闭评论
  • 859
  • A+
所属分类:窗外彩虹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果在一个圈子里已经没有人可与你说话了,读书已经读得寂寞,无人可以交流了,只能在书中寻找知音寻找心灵安慰,只能和作者对话了,可谓读书高士。至于我等凡人阅读,往往只为明理,特别期待的是“读懂了”,把有所感悟作为读书的愉快。

正因为有这个“读懂”与否的分野,“没读懂”、“读不懂”往往就让人自认为无效、失败,有损自信。经常有同行悄悄打探:“这本书你能读懂?”“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待我大声告诉他“我没读懂”、“我不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什么”,对方乃大喜,仿佛找到知音,又恢复了读书的自信。这是因为他的能力可能还没到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或是被作者的文句绕得百思不得其妙,又不敢示人,兀自苦恼。

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阅尽各科知识;即使是本专业的书籍,一个人也不大可能在中年之前浏览一空。每个人一生读的书只能如沧海一粟,所以读者先得有“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那样的思想准备,然后要知道并非每本书的内容都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蜂采百花,还需要酿蜜的过程。如果全盘吸收,读书如鲸吞,读书的乐趣也没有了。

“懂”与“不懂”之间,是读书最有意思的境界。全都读懂了,一览无遗,那可能只能说明这本书内容浅薄;而完全不懂,那有可能是你选错了书,或者是把今后才能读懂的书搬到今天提前读了。惟有“懂”与“不懂”之间,有学习的空间与动力,在读中一点点地感悟,或是若梦方醒,才算得上一种乐趣。

特别是那些影响了人类几个世纪甚或千年的经典作品,是要用一生去读的,这类书籍滋养人的一生,只能在阅读中一点点地不断的有所收获,欲速则不达。而跟着电视讲坛走,热衷于去读人家的“品”,人家的“心得”,犹如吞嚼别人嘴里吐出的东西,很难有读书的乐趣。即使一知半解,以为“懂”了,靠的是人家,自己的思维仍然没有多大的长进。

经典作品的常读常新,也就在于一时不可能“全读懂”。且说一部《西游记》,七八岁的孩子看《西游记》连环画,只看到孙猴子七十二变,打得好玩,闹得热闹;到了二十来岁,很可能会觉得《西游记》破绽百出,没意思;及至中年以后读书多了,有了一定的学养,可能会觉得一部《西游记》疑团重重,作者似乎在影射什么,猛然想到妖魔鬼怪个个有来头,几乎全是“领导”身边的人和物,最终有可能会想到明代社会真是混乱糟糕……而如果七八岁的娃娃就能读懂《西游记》,这个《西游记》还能算得上经典名著吗?

再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用其所用,如果日日在那里爬罗剔抉,“句句落实”,真的有必要吗?

我现在就经常读那些无法全能读懂的书。

作者: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weinxin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