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自身的规律与方法

  • 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自身的规律与方法已关闭评论
  • 605
  • A+
所属分类:特约之作

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自身的规律与方法

——兼谈课本与重复的价值

张国钟

前几天逛书城,随手翻了几种关于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资料,一看之下,大为惊讶:原来一轮复习回扣课本的环节没有了,直接变成了二轮复习的模式,从一个个的知识点、考点下手。而二轮复习也是一样的模式,只是训练的题目变了。这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伤害,是对学生精神发育的伤害,也是欲速则不达的训练方式。所以这些天一直耿耿于怀,又想到现在小学、初中直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忽视课本的现状,有许多想法不吐不快了。

语文教学手段无非就是听说读写,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素养。根据课程标准,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过程中掌握方法,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说到底,语文教育无非就是利用文本促成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学生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发育。同时,语文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这种作用在今后的学习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

听与说的训练,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而听讲做笔记、朗读、回答问题、演讲、讲故事、唱歌等都是不错的训练方式,我在这里也不想展开说,只是提醒大家特别注重一种方法:课本剧。这种活动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记忆能力、心理素质、肢体语言表达等都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提升。

阅读与写作,是日常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目前语文考查的基本形式,也是社会关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重点的指责点。关于这个问题,我重点谈两个关键词:“课本”和“重复”。

中国传统的教学活动对这两个关键词是高度重视的,因为过去封建科举时代的选文几乎都是经典,考试内容也脱离不开这些内容。因此,背功成了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能力。课本,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课业之根本”。而关于重复,孔子就由多次强调,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

而以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我国现当代特别是当代教育,则强调广泛阅读和创新思维,反对死记硬背,反对刻板的重复记忆与训练。因此,我们对于课本越来越轻视,有不少人动辄搬出叶圣陶先生的半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来为自己辩护。殊不知叶老后面的话是“凭借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文章,也就大概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阅读要分三个层次: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正如人的交友,有刎颈之交,为自己出生入死、两肋插刀的死党;有同甘苦、共患难、出谋划策的密友;当然也有互通信息、互相借鉴、偶尔帮些小忙的泛泛之交。那么,课本是什么呢?原则上,课本应该是核心层,是铁杆朋友,是根,是本,是精神成长的支柱,是能力形成的基本材料。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树大。因为,目前由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无论是文本材料的选择,还是教材体例的制定,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并堪称经典。

当然,单就课本自身而言,它里面的文章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师个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分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三个层次,作出轻重、详略的处理。有些文章要全文详细讲解,有些文章要整体充分体悟,有些文章要重点选取精彩部分学习、借鉴,有些文章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有些文章则要以练代讲。总之,该精讲的精讲,该精练的精练,讲不足读来补,读不足练来补。该仿写的,一定要仿写,该背诵的,必须要背诵。因为就课本文章选取的标准来看,虽然基本都是文质兼美,但有些是侧重写作技巧,有些是侧重人文思想,有些是侧重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有些是侧重文化知识,不一而足。因此要注意有所侧重。初入门的教师讲课不懂取舍和侧重,每一篇文章都是三维目标一个不缺、字词句段篇章一点不落,眉毛胡子一把抓,须知“面面俱到,就是全都不到”。语文学习要遵循毛主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一课一得”或者“一课数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必贪多贪全,否则反而会贪多不烂、产生“少慢差费”的现象。

但是,这种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处理,一定是在教师对单篇课文熟练掌握、精到分析之后,把单篇的文章放到一个单元甚至整本教材、整套教材的大系统里,通盘考虑之后,根据自己的特长作出的安排。这种安排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熟练把握教材每一个文本,而不是“讲不了的不讲,不喜欢的不讲”。对教材全面而熟练的把握、有特色的处理,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于课文,确定它是哪一个方面的范本,则能够看出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永远处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层面——所有的知识点、能力点、生长点、考点都在这里。

特别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方法论的研究。与其它学科中学习的方法在教材体现的较为明显不同,语文教学中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更多是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感悟和总结。一个掌握阅读方法的人往往懂得写作,一个懂写作的人一定懂得阅读技巧。一个不懂阅读与写作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往往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不懂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与方法,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也是理所当然。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下面这一段是景物描写一个的范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一段是静态描写;“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段是动态描写;以上两段合起来是对园子的整体描写。下面则是局部描写:“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一局部描写中前半部分是动物,后一部分则是植物。而整个这一自然段,则是整体与部分、动态与静态的手法示范。经过这样的指点,学生自然就学会了景物描写的这种方法,顺便还学会了拟人修辞的运用。

再比如《荷塘月色》,则完全可以作文写景散文的技巧大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文眼,也是为全文的节奏定调子;开头几段大量使用副词如“颇、忽然、总该、更加、好像,也好像”等是强调心情的,“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静静、薄薄”等叠词则是营造词语的音响效果;第四段写月下的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是整体事物分开写的范例;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具体意象反衬月色,则可以看做抽象事物具象化描写的范例;第六段写荷塘周围的景物则是用周围事物衬托核心事物的范例;后面对《采莲曲》《西洲曲》的引用则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变得灵动的范例。文章封闭式路线的运用也可以作为写景散文的线索技巧来学习。如果我们这样指导学生了,他们的写景散文不就有法可以了吗?

当然,《祝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则可以当作记叙文、小说的范本来模仿,结构、细节不就都模本了吗?《劝学》《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等文章不是可以学习议论文的技巧吗?每一种文体,我们选几篇文章反复阅读与模仿,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自然就会很快得到提升的。

另外,教材的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往往都是一个或多个精神成长、发育的母题,是一颗颗精神的种子,学生反复阅读、领悟,精神自然会逐渐成长起来。如果忽视课文,这种功能自然也就消失了。

一个教师花了很多年甚至是整个教学生涯都在跟教材打交道,然而里面的有些课文却不熟悉、讲不了;一个学生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来学习课本,对里面的课文既不能学到阅读写作的技巧也没有促成精神的发育,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一个生意人投了资却不能从中得到回报一样可悲。

当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技能的养成与精神的成长,都要借助于对课本的反复阅读、反复体悟、反复训练来实现。因此,重复就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效的途径了。

世界上,哪一种技能不是通过反复训练才形成的呢?阅读和写作能例外吗?因此,我们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借助优秀的文章特别是课本里文章为范本,反复阅读、反复修改,达到极致,必能收获最大价值。

当然,如果课外有好的文章,一定也要认真对待。就现代人的阅读量而言,高中毕业之后,一定也超过孔子时代的人了,可是我们没有他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就出不来大师了。最聪明的人,一定是肯下笨功夫的人,不然就是小聪明。我不反对大量阅读,但是经典的东西一定要读熟、读透,读到骨髓里,然后才能化用。因此,重视课本、重视重复,就是遵循规律。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weinxin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