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教育—教育力量在潜行

  • “渗透”教育—教育力量在潜行已关闭评论
  • 1,263
  • A+
所属分类:杏坛走笔

【案例】

去年开学刚接初三新班,没有由于没有进行良好的过渡,出现了师生之间不和谐的现象。大多数同学离自己很遥远,甚至出现了班干部与我“作对”的情况,时常让我有“孤军奋战”的感觉。新学期第一次调座次,闹得不欢而散。当我拿起“表扬”的武器树先评优时,有学生却大张旗鼓地说“表扬先进,这不是变相地批评我们嘛”!

开学一个月,我陷入了和学生“周旋”的境地,单纯的说教、批评、见招拆招的办法让我疲惫不堪。这种情况让我深思,面对学生“高浓度”地抗议,我需要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将积极的思想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传递“正能量”。

【实施办法】

一、“渗透”教育的主阵地——正向能量主题班会

周一下午第七节,是法定的班主题活动时间。进入初三,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班主题活动的召开不如在初一、初二时那样规范。而实际上做班主任,必须要占领周一的班会时间,利用好了它,就可以占领思想高地,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方法教育,并从大方向上把握班级风气。如果长期坚持进行,学生的品格教育也就慢慢形成。

在定班主题活动内容时,一要本着时效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近期出现的问题进行各种活动;二要本着序列化的原则,层层深入,慢慢地将正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三要本着实用性原则,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真正受到启发。切忌班主题活动内容“大而空”,否则会适得其反。

半年来,我先后开展了“说些心理话”、“我们在一起”“冬季里,保持温暖的心”等以情感为主题的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灵。借文体艺术节开展“凝聚产生力量”的主题班会;在期中考试前后开展了“打有准备之战”“任重而道远”的思想教育;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全班同学进行了“民族魂,青年志”的演讲活动。

初三下学期,学习任务虽然日益紧张,然而我也没有松懈。先后与学生分享具有哲理意义的美文“德国不取悦刘谦”“美德犹如耳鸣”“放心看你走天涯”“让树跟着水的方向跑”“站成一棵什么样的树”等。

对于有些同学常犯纪律这一现象,我们开展了“常怀敬畏之心”大讨论。

这些活动的开展,从学生的制作到参与,都凝聚了学生的感情与力量,教育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通过这一方主阵地,正能量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心开始向正方向靠拢,而我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开展也慢慢舒展开来。

二、“渗透”教育的好帮手---优势力量榜样带动

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一开始,真就应了那句话“你说向东,他偏往西”,面对学生“作对”这种情况,我在想,其实有时候某些学生只是因为别人如此说他才人云亦云,他自己并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我们就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我通过仔细观察,寻找到几个同学来帮我渡过难关。这几个同学有积极的心态,极好的人缘,在同学们威信比较高。

首先我主动跟他们畅聊,聊学习,聊生活,聊趣事,拉近我和他们的距离。其次,我很真诚地跟他们说“同学们,我需要你们的帮忙”。这让他们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我跟孩子们说:“如果同学们再有抵抗情绪时,你们不要助长这些气焰,请大家树正面风气,传递正能量。”

由于团结了这一部分同学,使得谣言止于此,正气之风也会慢慢树立起来。

二)优点大剖析

每周拿出十分钟的时间,对班里三名同学进行“人物剖析”,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缺点。以优点剖析为主。这个活动的开展特别吸引学生,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1)人员确定 由同学自主推荐被剖析同学。为了引导学生,第一期的三名同学由我指定。后来的全部由学生自主推荐。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被推选的同学也感觉很荣幸。

2)至亲点评 在确定好了名单之后,由最熟悉当事人的同学对其进行优点评析。主要从同桌,室友,挚友中选择。在剖析时,以优点评析为主,倡导正方向的力量。

3)当事人总结 在同学进行了剖析之后,由当事人自己再进行总结陈辞。

这个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将每个同学的优点进行了扩大,相应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渗透”教育的软力量—言传身教以身作责

其实,思想工作不是单纯的某个时间和某个学生的谈话,更重要的是平日的软教育,这道工序每天都在发生。例如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典型的表达。这要求我们老师有长远眼光。在平日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校某个决策和学生的情感相冲突。如果一旦有学生觉得学校的某个决策不合理,我们要做的是给学生分析决策或制度的必要性,以此来渗透这种思想:凡事要从大局出发,切不可只谋取自身利益而否定大局。所以,我坚持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不和学校的决议唱反调。给学生分析每一个决定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

这样,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正能量始终占主动地位,做起工作来自然好做。

四、“渗透”教育的小妙招---巧用“效应”借力用力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我受到启发,于是,在平日的工作过程中,如果有些活儿觉得很难落实,那就先把话放下去,让学生有一个心理预期。并且“渗透”给学生必须要执行的信号,等真正落实起来时,降低标准,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执行力度就不必担忧了。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随手扔,丝毫不觉羞愧。

受此启发,我对每一名学生都常抓在手,对每一项工作都不能松懈,不留一扇“破窗子”,少存在一个“引爆点”。这样,能将坏事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保护良好的班级氛围。

【反思】

在日益开放的教育形势下,如果我们还固步自封,只一味地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去思考我们的行动出了什么问题,那么我们将一直在自己的圈子里苦不堪言。而“渗透”教育,折射出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用心。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而教育力量也在默然潜行。利用演讲、意象、口号等形式组织的活动是给学生的精神食粮,不能忽视,这是正能量传递的最有效途径。这样树起正能量,工作才好做。(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 高英姿)

  • www.fz0536.com
  • 扫一扫加我微信
  • weinxin
  • 坊子帮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weinxin